發表文章

從馬拉威城鎮到台灣偏鄉,重新定義醫者價值

圖片
台灣第一位衛生署駐非洲代表陳志成 ↑2016年,陳志成接下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,期盼更多年輕醫師來偏鄉服務。   2018 年,是台灣與東南非國家馬拉威斷交十週年,對所有曾參與馬拉威外援的台灣醫療團人員來說,或許是個令人感嘆的年分。「斷交,意味著台灣人在當地不再有外交保護。」當地工作人員回憶十年前的場景,聽起來近乎逃難:「收到斷交消息,為了安全,台灣醫療團必須馬上折返回台。即使是看診到一半的醫生,也要按演練過的程序,立刻放下聽診器、打包行李,準備搭車離開。」 因邦交而生的醫療援助,外交價值總優先於醫病價值。然而,有一群人無法拋下醫生的本心,無論斷交前、斷交後,這群台灣人不受政治、經濟資源動搖,堅持在當地生根,台灣與馬拉威之間令人動容的民間情誼自此展開──陳志成,就是其中一位。 台灣第一位衛生署駐非洲代表,落腳國境之南 陳志成說起話來不疾不徐、平和溫煦,和他的生活步調恰成對比。2016年,他接下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的職位,行程總是滿檔,在恆基辦公室和診間忙進忙出,散發的氣息卻不是都市大醫師的焦慮和距離感──就像這座醫院,位於熱鬧的恆春夜市旁,但在平日午後,卻顯得格外寧靜。 「我剛來時,發現全院醫師平均年齡六十六歲,還有三位超過八十歲的醫師,是全國地區級醫院平均年齡最高的。」當時五十歲的他總開玩笑:「所以,我最大的功能是來拉低平均年齡。」這間原本僅有一百五十名員工的小醫院,是恆春唯一設有小兒科的醫院,這兩年他增聘了五十多人,其中包含十位年輕醫師,並重啟夜間急診、帶領恆基成為婦幼專責醫院,就是看見當地醫護人力不足、醫療資源匱乏──這,正是恆基存在的理由。 「1956年,一群芬蘭宣教士來到恆春,他們學得一口流利台語、到處為人治病,甚至進入深山原住民部落看診,1967年設立『恆春基督教診所』,就是恆基的前身。」細述歷史,陳志成重現了恆基如何篳路藍縷地誕生;但一甲子過去,恆春至今仍只有三間中小型醫院──恆春基督教醫院、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、恆春南門醫院,都是不到百床的地區級醫院。2017年,高雄義大和榮總在屏東市新設醫學中心等級的分院,但兩間醫院位置都在屏東北部,對於真正缺乏醫療資源的屏東南部幫助相當有限。「一旦有重症病人或孕婦臨盆,都得送到屏東或高雄的大醫院,但一趟就是兩個多小時、超過一百公里的路程,大約是台北到新竹的距離。」 這不是陳志成第一次面對這樣的艱難,事實上,他最熟悉的就

導師與導生──2013 CCMM退修會「醫務學生組」分享

 主題:醫療傳道 作者:陳志成 也許你沒聽過「人生導師(mentor)」,但是從小學、中學到大學,你一定有過班級的導師,他們和人生導師有些類似的地方。「人生導師」指的是生命的良師益友,這個詞源自一個人名──「Mentor(曼特)」。希臘神話中,奧德修斯在參加特洛伊戰爭之前,將他的兒子泰勒馬科思託付給曼特,曼特將這個孩子教得很好,使泰勒馬科斯後來成為能夠守護家園的青年,所以「曼特」這個的名字就成為良師益友的代名詞。   想一想: 你覺得你的人生需要導師嗎? 人生導師只能有一位嗎? 人生導師必須是活著的人嗎? 你有人生導師嗎?你覺得什麼樣的人可以當你的人生導師?(你認同的榜樣) 誰曾經是你的人生導師?為什麼你會以他為生命的導師?請問他對您產生什麼影響?   我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、人生導師必須要有什麼樣的特質?我初步想到一些答案,例如:有值得我學習之處、會指正我的錯誤、能夠指引我人生方向、態度和藹可親……等等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,這些特質的重要性也會因人而異。 我有幾位人生導師,首先介紹王榮德教授。我在大學信主,王老師是我們醫學院團契的輔導,聚會的時候常常拎著一大袋麵包給我們,因為很多人都急著去聚會沒有吃晚餐。王老師和太太梁望惠師母所建立的基督化家庭深深吸引著我。 王榮德教授是醫師,也是公共衛生學院的老師,他後來成為我讀公衛研究所博士班的導師。王老師是台灣職業醫學的開創者,他的志向是照顧弱勢和最小的弟兄,給我很大的影響和啟發。當我零六年結束衛生署駐非專員的職務,從非洲回台的時候,他鼓勵我要繼續深造讀博士,他也曾到非洲來探望我,對我們一家非常關心。王老師對作學問非常認真,我的論文也曾被他修改得千瘡百孔,但是修改的過程正是最好的學習,因此我現在有能力修改別人的論文。 下一位人生導師是台大小兒科的張美惠教授,她給我的影響是以專業來服侍社會。張老師是推動台灣B型肝炎疫苗的重要人物,她後來又推動篩檢幼兒膽道閉鎖的大便卡。膽道閉鎖的幼兒若沒有早期發現,會造成腹水、黃疸和生命危險,可能一、兩歲就早夭,但若透過大便卡早期發現灰白便,在出生兩個月內接受手術治療,就可避免悲劇。這些都教導我,醫學要往上推,要去處理上游的事件,來減少下游疾病的發生。 另一位人生導師是我很要好的朋友,現任屏東基督教院長余廣亮醫師。余醫師從零三到零六年和我一起在非洲服務,那時我們有非常密切的合作,他就像是我的哥哥

一粒麥子──戴娓娜

圖片
 主題:醫療傳道 作者:陳志成 ▲陳志成院長拜訪戴娓娜的父母。 今年生日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,和太太到高雄去拜訪戴娓娜的父母親-戴忠德牧師和廖恩惠師母。戴牧師今年高齡90歲,戴師母88歲。感謝神,他們身體都還硬朗,精神奕奕,很高興地迎接我們。 戴娓娜是誰呢?一個聽起來像外國人的名字。原來她是蔡茂堂院長時代的會計同工。1982年,她跟著蔡院長北上募款時,在西螺交流道附近發生車禍,英年早逝。也因著她的去世被媒體報導,吸引大批捐款湧入,醫療大樓才可以落成。為了紀念她的緣故,特別命名為紀念大樓。   這是一個「饒恕、愛跟接納」的感人故事,是恆基重要的歷史。   以下摘錄蔡茂堂院長親自的見證: 我在恆春基督教醫院擔任院長期間,發生了一件令我終身難忘的事:1982年2月,我和兩位同事北上為醫院募捐,由我任司機,途中發生車禍,戴娓娜姐妹當場身亡。我為此內疚不已,痛苦莫名。 在司法程序時,法官問娓娜的父親戴忠德牧師說,「這個人開車導致你的女兒死亡,你認為應該怎麼辦?」戴牧師竟然說,「他是為了醫院募款才導致這件事情,我只要求不要判他坐牢,讓他趕快募款把醫院蓋好,我的女兒死了就有價值。」 事後戴牧師更以基督的愛接納我,認了我的太太為乾女兒,我成了他們的女婿,我的心極為感動。這原本是一個悲劇,卻成為「饒恕、愛跟接納」的生命見證,這就是福音,不是嗎? 蔡茂堂院長從戴忠德牧師身上體驗到基督長闊高深的愛,原來天父就是這樣接納我們罪人。此後他更全力以赴,甚至脫下白袍(當醫師)改穿黑袍(當牧師),一生專心愛主,服事人。 我以前就知道這個故事,我的宿舍就在娓娜三樓。我每天會看到一樓的銘碑,上面寫著:「戴娓娜小姐民國47年次,民國70年從政大銀行系畢業,捨棄台北高薪工作,自願來到偏遠的台灣尾服務,在恆基擔任會計。工作之餘,致力探訪病人,教主日學,組成詩班獻詩。民國71年2月27日陪同蔡院長北上募款因車禍去世,享年僅24歲。」 雖然如此,但我對戴娓娜小姐卻沒有什麼印象。這次探訪有一個任務,就是要收集娓娜小姐的照片。戴牧師拿出家裡僅存的幾張照片給我翻拍。說真的,當我看到相片裡那如此清秀甜美的臉龐,我心頭一震!真美,也難怪天父捨不得她離開太久,早早就把她召回天家。 ▲照片:(左)戴娓娜姊妹,(右)娓娜紀念大樓的銘牌。 她雖然享年僅24歲,但她永遠活在恆基人的心中。她是一粒麥子埋在地裡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

獻上五餅二魚 點亮台灣尾燈塔──恆春基督教醫院陳志成醫師

圖片
主題:人物故事 作者:採訪整理:蔡惠玲/照片提供:恆春基督教醫院、陳志成醫師 「 感謝上帝看得起我,使用我這卑微的器皿。 」恆春基督教醫院陳志成醫師是台大醫學系畢業,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。受訪時,他卻謙虛的表示,醫學及公共衛生專業都是上帝所賜,這些才幹留給自己,頂多使一家人衣食無缺;但是將才幹當作五餅二魚獻給上帝使用,就能使更多人得到祝福。 選擇到有需要的地方 陳志成對於價值的定義是「被需要的程度」—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可以幫忙之處,並願意去做,我對他就產生價值。也因此,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他總是禱告且聆聽上帝的呼召去到有需要的地方,例如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,他到屏東基督教醫院行醫,有一段時間他是高屏溪以南唯一的兒童胃腸科醫師;從屏基前進馬拉威,實踐他「醫人、醫心、醫國」的理想;擔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,使恆基成為燈塔,守護台灣尾。 如何聆聽神的聲音,明白神的心意?陳志成認真地表示「 明白神的心意是基督徒一生的功課,只要我們願意,上帝就會帶領。 」對其他人而言,也許神會透過異夢或異象讓人明白祂的心意,但是對陳志成而言則是禱告的平安,加上環境的印證。他說,面對許多選擇,他可能都會嘗試。但是透過禱告和等候,上帝會將不適合的道路關閉,開啟帶領他的新道路。 決志接受耶穌 陳志成考上台大醫學系,跟著直屬學長的建議住進台大總區旁的真理堂信義學舍,開始接觸基督信仰。陳志成在大二時,好友邀請他去陽明山福音園參加一個退修會,當他看到電影《耶穌傳》時,聖靈讓他明白是他的驕傲與自私把耶穌釘上十字架,他回到寢室痛哭悔改,哭完後覺得重擔脫落,喜樂且輕鬆,於是決志接受耶穌為他生命的主。陳志成信主之前會比較不同宗教,也涉獵佛教、道教、一貫道等,好像一個買家想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宗教。後來他明白,那是以自我為中心,是人尋找神。但基督信仰是神為了愛,主動來找人。耶穌為了他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,這樣捨命的恩典讓陳志成甘願降伏,自此生命交託給主,願意以耶穌的呼召為人生努力的方向。 醫人、醫心、醫國 陳志成在大六時,因為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「飢餓三十」活動,有機會去非洲馬拉威及莫三鼻克參訪。當時他看到許多難民在他面前過世,刺激他思考要如何來幫助這些人。他認為當醫師一個一個救太慢了,公共衛生可以一群一群救,這個想法使他走向公共衛生,也引導他立下人生目標「醫人、醫心、醫國」:「醫人」

一位唇顎裂的小孩

 主題:大醫院小故事 作者:陳志成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;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。(詩篇一二七篇3節)   又到了值班的日子,最期待的是一個平靜無事的夜晚。   傍晚就接到產房呼叫,原來有一個唇顎裂的小朋友誕生了,婦產科醫師希望兒科醫師去看一下。   媽媽在產前檢查就已經知道小孩有唇顎裂。平常這種情形並不需要兒科醫師在場,只是沒料到,生產後發現裂口很大,產科醫師和媽媽都有點震驚,因此想請我來看看。   我去到產房時,小孩已經躺在處理台上。我看媽媽的臉上沒有喜悅,倒是滿臉愁容,她一開口就問我:「這樣的小孩該怎麼辦?」我安慰媽媽,告訴她唇顎裂不是大問題,現在的醫療技術很棒,可以完全恢復美觀和完整的功能。   我注意到小孩還躺在處理台上,就請護理人員把小孩放在母親胸前,進行肌膚接觸(skin-to-skin contact),希望這樣可以促進親子關係,讓小孩獲得安全感。我看著小孩躺臥在媽媽胸前,聽著媽媽的心跳,安然入睡。媽媽臉上開始有笑容,帶著憐惜的眼神。   值完班後,我一直惦記著媽媽的愁容,心中有感動要去看她。我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找到一個矯治成功的案例,印出來給媽媽參考,並用教會的卡片寫了下面的話,送給這位憂心忡忡的母親:   「OO小姐平安,妳是最棒的母親,因著妳的愛心與勇氣,上帝賜給妳一個寶貴的產業。他是從天而來的祝福,願妳能信靠天父上帝的恩典,存心讚美感恩,享受當媽媽的喜樂。」   產後第三天早上,我看過小孩後再去探訪媽媽。告訴她小孩的活力很好,奶吸得不錯。婆婆在旁邊有些擔心和疑問,我也順道安慰並解答。   媽媽看到卡片和文章後開始流淚,告訴我她也是基督徒,上帝透過我的探訪讓她得到安慰。我為她祝福禱告,她淚流滿面,我們在禱告中把這個小孩交託給上帝,宣告他是主耶穌鍾愛的寶貝,相信上帝必保守看顧,上帝在他身上有美好的計畫。   我鼓勵媽媽和婆婆以後要多讚美小孩。讚美越多,小孩就會越好看。   有同事笑說,每次我值班都有特別的事發生。好像是有需要的病人會自動找上門來一樣。我不知道這是否為偶然,但我感謝上帝,願意使用我成為別人的祝福。   只是如果這樣,那我應該是要多值班,還是少值班呢?

產房驚險記

 主題:大醫院小故事 作者:陳志成 對已經有點年紀的兒科醫師,在醫院值班實在累人,其中一項特別任務是到產房待命(stand by)。通常會需要stand by的都是高危險生產,又常常發生在意想不到的時候。   某天值班的清晨,我在睡夢中接到電話,要我去stand by。我揉揉惺忪的睡眼,打起精神,三步併作兩步趕到產房。穿上隔離衣、頭罩,戴上口罩,進入生產室,生產已經開始。   這是一個懷孕三十八週,臀位產(breech)的嬰孩,產婦前一天有發燒,破水已經超過一天(PROM)。我進入生產室時,嬰孩的小屁股已經露出來。嬰孩的身體慢慢地出來,但當身體露出到一半時,它停住了。   這時產房的空間和時間似乎凍結了,所有人屏息以待,只剩下胎是心音的偵測聲,嘟、嘟、嘟……但是胎心音越來越慢,從150、130、120、110到100以下,嬰兒露出一半身體的膚色,由粉紅漸漸黯淡、變藍、變紫。   這時原本鎮靜的婦產科醫師,終於說話了。他提醒產婦要如何呼吸,會痛時要用力,不痛時就放輕鬆。但我不知道產婦是否有聽進去?我不禁思想,萬一生不出來,該怎麼辦?是要把嬰孩推回子宮,改成剖婦產?還是硬拉出來?   我在旁邊stand by,一直為整個生產過程默默禱告。這時有一個感動要我「開口」禱告。我有點猶豫,因為我從來沒有在產房禱告的經驗。但這個感動持續存在,眼看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。   我鼓起勇氣問產婦,我可以為妳禱告嗎?她微弱地點點頭。我又轉頭問婦產科醫師,他也點點頭。於是,我開口出聲禱告:慈愛的天父上帝,懇求祢憐憫這個家庭;親愛的聖靈,求祢給產婦足夠的力量,可以順利生下嬰孩;我奉主耶穌的名宣告,這個孩子是屬於上帝的,他要是健康的,沒有後遺症的。   我一邊禱告,一邊看著生產過程。(因為職責所在,我禱告時沒有閉眼)很奇妙地,這時媽媽似乎沒怎麼用力,嬰孩好像就「滑出來」了。   但嬰孩出來後,發現臍繞頸兩圈,而且胎便已經染色。我看不太對勁,立刻請護理同仁聯絡加護病房(ICU)準備床位。   產科醫師很快地剪斷臍帶,把繞在嬰孩脖子上的臍帶解開,把他抱到處理台交給我,這時就是兒科醫師上場的時候了。   我和旁邊的護理同仁已經準備好,擦拭他的身體,刺激背部,給他氧氣。這時他開始有微弱的哭聲,然後哭聲越來越強,越來越宏亮,膚色也逐漸由黯淡恢復粉紅。我用聽診器檢查,他的胎心音恢復到100以上。終於鬆了一口

平安夜的超音波

 主題:大醫院小故事 作者:陳志成 上週四(2015/12/24)晚上是平安夜,我在醫院有夜間門診。   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剛滿一歲的女兒來找我,一進診間就遞上一疊厚厚的病歷。小女孩昨天剛從台南某家醫學中心出院,病歷記錄著她住院期間的檢查和治療。   小女孩住院前發燒了幾天,燒退之後發現肝功能異常而住院,但肝功能指數(GPT)不斷上升,從100、200……飆到快破千。   我仔細看完病歷,知道該醫院能做的檢查和能給的治療都已經做了。我跟爸媽解釋,造成急性肝炎的可能原因很多,但大多時候沒能確定病因,也沒有特殊的治療,一般只能採行支持療法。如果是猛爆性肝炎,預後更不樂觀。因為我之前有兩個案例轉到台北的醫學中心,一個已經死亡,一個正預備要換肝。   小女孩在診間的活動力還不錯,因為在門診能做的事情不多,我建議先做個超音波檢查。爸媽同意,就在診間外面等我看完診後進行檢查。   下診後,我帶爸媽和小孩慢慢走過忠孝路上長長的天橋,到對面住院大樓的兒科病房。到了超音波室,女孩可能因為先前住院打針的經驗,非常抗拒躺在床上,需要兩位大人按壓才能做檢查。超音波顯示肝臟影像明顯發亮,與肝炎診斷吻合,其他沒有特殊異常。   我跟爸媽說:「很抱歉,我沒有好消息給你們。如果肝指數繼續飆高,我下一步能做的就是轉診到台大兒童醫院,原因不是台大有好的藥物,而是為了『換肝』做準備。」爸媽聽了我的解釋,臉上並沒有特別的憂傷,我想這些話可能在台南都已經聽過了。   就在他們要離去時,聖靈提醒我要為女孩禱告。我徵求爸媽同意後,就在超音波旁,按手在小女孩身上,為她禱告:   親愛的天父上帝,在這平安夜,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,我懇求祢也把平安賞賜給這個家庭。請求聖靈醫治小女孩的肝炎,不要再惡化,並且能夠盡快恢復健康。我奉主耶穌的名宣告,她是主耶穌的寶貝,惡者不能傷害她。她要成為健康、活潑可愛的孩子,成為爸媽的安慰。   我禱告的時候,女孩變得很安靜,一雙大眼睛骨碌碌地看著我。媽媽的眼淚就像斷線的珍珠,一顆顆滴落在孩子的身上。   隨後這幾天我心裡一直掛記著小女孩。昨天下午趁著到超音波室,找到家屬的手機號碼就打電話過去詢問。電話那一頭傳來媽媽的聲音,她很高興地告訴我,小女孩昨天上午到台南的醫院複診,肝指數GPT已經降到100多,GOT也降到100以下了。   哇,真神奇,感謝讚美主。   當我正高興地感謝天父,我從電